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作文 > 中考作文

2011泉州中考语文试题

时间:2024-08-27 20:46:42 中考作文 我要投稿
2011泉州中考语文试题

  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7分)   悠久古老的中原文化和晋唐遗风,在泉州比比皆是,随处可见:那建于唐代的庄严宏伟的千年古寺开元寺和东西双塔,那我国古代桥梁中长度首屈一指的安平桥以及我国最早的梁式跨海长桥洛阳桥,那九日山上东西两面的摩崖祈风石刻,那清源山下的巨大的老君石像,以及南天寺的大石佛……闻名遐迩,有口皆碑。   ⑴为加点的同音字组词。(2分)   宏伟--弘()桥梁--粱()摩崖--摹()遐迩--暇()   ⑵下面所列内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悠久古老"中,"久"字笔画数是3画,义为"时间的长短"。   B."首屈一指"中,"屈"字的起笔是"丿",义为"弯"。   C."晋唐遗风"中,"遗"字的起笔是"丶",义为"遗失"。   D."有口皆碑"中,"碑"字笔画数是13画,义为"镌刻功业事迹的石碑"。   ⑶指出这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品味其表达效果。(3分)   2.诗文默写。(10分)   ①烽火连三月,②,以观沧海。   ③晓镜但愁云鬓改,④,塞土燕脂凝夜紫。   ⑤闲来垂钓碧溪上,⑥,化作春泥更护花。   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3.按提示填空。(任选3处作答)(3分)   初中阶段,我们学了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更被他的伟大精神所感染。读《故乡》,我们感受到他的强烈愿望;读《风筝》,我们钦佩他的可贵精神;读《鲁迅自传》,我们敬仰他的崇高品格;读《藤野先生》,他那   令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4.民俗节日探究。(7分)   民俗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伴随着这些节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而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熟悉它,探究它,从而增进了解,获得知识。   ⑴了解民俗节日。(2分)   请用线段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民俗节日民俗活动饮食文化   春节赏月----尝月饼   清明赛龙舟---包粽子   端午踏青----吃润饼   中秋舞狮----吃团圆饭   ⑵品评民俗节日。(3分)   请结合⑴⑶题提示的内容,说说我国民俗节日的特色。   特色一:特色二:   ⑶探究诗句内涵。(2分)   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常怀千古羞。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名著阅读。(8分)   ⑴以"奋斗"为话题,阐明自己的一个观点。(2分)   ⑵下列名著中人物的经历与"奋斗"关系不够密切的一项是()(2分)   A.格列佛B.鲁滨逊C.保尔·柯察金D.骆驼祥子   ⑶从以上与"奋斗"关系密切的人物中选取两位,各简述一个例子,作为你所阐述的观点的论据。(不少于30字)(4分)   ①人物事例:   ②人物事例:   二、阅读(5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15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便舍船B.欲穷其林   太丘舍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问今是何世   忠之属也斯是陋室   8.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9.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5分)   神奇的地声   韩长代田锟   地震到来之前,或早或晚地总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发生。古今中外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地震前发生的地光、地声,以及水位变化等。其中的地声,可以说是大自然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前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告信号。   我国史书上记载地声的例子很多。《魏书·灵征志》载:山西"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清朝乾隆年间的《三河县志》记载1679年三河8级地震前的情景:"忽地底如鸣大炮,继以千百石炮,又四远有声,俨然十万军飒沓而至,余知为地震……"1976年8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五六个小时不少人也听到特别奇怪的声音。   地声的响声多种多样,这与震级的大小、距离、远近和震源的深度及地面覆盖物有关。有的像雷声、狂风怒吼声、炮声及汽车声、飞机声,还有的似撕布声、大树折断声、铅球在地板上滚动声、击鼓声等。同一次地震,各地听到的地声情况也不尽相同。   地声,同其他声音一样,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地震前,由于地壳中岩体的脆弱部位首先发生断裂或滑擦,引起的声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种物理现象,是一种地震先兆现象。注意观测地声,对地震预防有重大意义。   我国已有利用地声成功预测地震的先例。唐山大地震前,滦南县有位中学教师,凌晨两点钟听到隆隆的地声后,立即喊醒周围所有的人离开建筑物,到空旷地带躲避。结果,凌晨3时42分,大地震就发生了。   地震发生前,地壳岩石断裂或者滑擦,有时要经过几个小时或者几十个小时才发出声音;有时是震前几秒钟或几分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研制了无人地震监测仪,由地声接受器、放大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的监测系统,能采集、记录各种地声信号,再经过识别、判断、分析、综合整理后通过打印机,制成图形材料,供地震专家分析地震趋势,预报地震发生的大概时间、地点及强度。   
科学家们和人民群众总结出用地声预报地震的谚语。谚语曰:"临震前,一瞬间,地声发,最常见。震级大,地声沉;震级小,地声尖。响声长,隔得远;响声短,在眼前。闻地声,宜果断;速躲避,少危险。"观测地声作出判断,采取措施,达到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选自《青年科学》2011年1月)   10.什么是地声?地声有哪些神奇之处?(6分)   11.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理是什么?明白这个事理对地震的预防有何意义?(5分)   12.试分析文中引史料和引谚语对说明事理的不同作用。(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25分)   故乡滋味   凸凹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   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   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0日)   13.揣摩品味语言。(6分)   ⑴"故乡滋味"中"滋味"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⑵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中"酸楚"所包含的情感。(4分)   14.文章重点叙写"我"回故乡后的哪几件事?(8分)   15.根据文意,简要描述"我"眼中的"母亲"和我所见的故乡。(4分)   "母亲":   故乡:   16.说说你所感受到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4分)   17.文题为"故乡滋味",而内容以写"母亲"为主,作者是如何将"母亲"与故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3分)   三、作文(60分)   18.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不仅仅是标点符号,它们各自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就所领悟到的意思,结合生活经历,或叙事,或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