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体裁 > 写作指导

高考语文指导:六种手段将文言解词法烂熟于心

时间:2024-11-27 01:27:08 写作指导 我要投稿
高考语文指导:六种手段将文言解词法烂熟于心

  词义的理解(特别是实词的理解)是疏通整篇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文言文的解词题也一直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头戏(其实句子翻译也包含着词语解释)。我们如能将课本的基础文言文篇目烂熟于心,再适当向课外延伸,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过文言解词关当无甚大碍。当然,文言解词也有方法和规律可循。   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这种考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如今年试题中四个词有三个词(义项)在课本里出现过:固作动词体现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一句中,济作成功讲体现在事又不济,反为所笑(《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相与为一起之义包含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句中。其他如2008年春考的属、怿、弥,在教材中都能找到依托的语句,句子虽不同,但词义相同。   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如2008年春考的属(下属)、2006年秋考的排(排挤)都可依此法得到答案。另外,还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语,在解释时要分别组词,如2007年秋考第18小题D选项的可以一词是由有单独意义的可和以构成的,解为可以用来。   成语解词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如2008年春考的弥,我们可以联想成语弥天大谎的弥来理解,2006年秋考的跻,可以借助成语跻峰造极的跻来理解。又如一则文言文里有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的句子,这里登的含义也许不好理解,如能联系成语五谷丰登,那么这句话里登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即庄稼成熟。   对文解词法   也叫互文解词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如2001年秋考的再一词,再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二次和两次,据上文一射而矢堕一句,一与再应为对文,一为第一次之义,所以再解为第二次。又如此文中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加点字也可借助此法理解。教材中的对文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兹举两例: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②于是六国之士,有……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活用解词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根据词类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现象的词语时,必须解释它活用后的意义。如2007年春考的宝字,在至今宝之中后还跟代词之,为意动用法,应解释为把……看作珍宝(像珍宝一样收藏);2006年秋考的冠一词,在文章冠世一句中明显作动词用,意为居于首位。类似的情况如甲(最余杭而甲灵隐也)解释为居于第一、是最好的(2005年春考)。   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如今年高考试题中的乘字,在教材和平时的训练中多为趁着乘机义,但这里解不通,根据前文项城为叛军围困,县令李侃妇杨氏激励大家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的叙述和后文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等的描写,可以推断出乘为防守、登义。其他诸如2007年秋考的矜(注重),2005年秋考的峻(高傲),都必须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