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体裁 > 写作指导

司马迁简介

时间:2024-08-26 14:38:51 写作指导 我要投稿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幼年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出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在故乡读书。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岁,在故乡。《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按:司马迁10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岁。   窦太后死,汉地区冲突罢绌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一说司马迁出生于这一年。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青年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年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岁,游历各地。   司马迁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而归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着作史记做准备。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岁。   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岁,为郎中。   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24岁,为郎中。   司马迁侍从武帝巡视至雍,祭祀五帝。获白麟。司马谈始修《太史公书》。   《史记》原计划记事止于此年。   《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扣来司马迁修改下限述于太初末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8岁,为郎中。   汉武帝游鼎湖,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中年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33岁,为郎中。   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   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始立后土祠于汾阴(今山西万荣县)。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适随武帝回夏阳故乡。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岁,为郎中。   冬十月,司马迁以侍中身分侍从汉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   太史公谈、词官宽舒等向武帝建议立泰坛。太史公谈议泰典礼。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岁,为郎中将。   汉武帝与公卿、诸生议泰山禅。司马迁受命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达邛(今四川西昌一带)、笮(今四川汉源一带)、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带),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设置五郡。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为郎中。   汉武帝前入泰山封禅,太史公司马谈随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阳)而病危。司马迁自西南归,见父于周南。谈临终嘱司马迁继孔子而续《春秋》。   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汉武帝至泰山,又至海边,自碣石至辽西。又经北边、九原(今包头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37岁,为郎中。   春,司马迁随汉武帝到缑氏(今河南偃师),又到东莱。四月,黄河决口,司马迁从武帝至濮阳瓠子决口处,与群臣从官负薪塞黄河决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38岁,为太史令。   继父职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绅石室金匮之书。与朋友挚峻书信往还,勉励其抛弃隐居生活,立志于事业,从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39岁,为太史令。   冬十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雍,祭祀五帝。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40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武帝至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41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三月,经夏阳至河东,祭于后土祠。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布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太初历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   司马迁开始着述《史记》。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43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专心着述。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开汉元年)46岁,为太史令。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   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47岁,为太史令。   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十一月,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司马迁因替李陵讲公道话,而被捕入狱,后被释放。   公元前98年(天汉三年)48岁。   李陵被灭族。   司马迁为着作史记而忍辱苟活,自请宫刑。   《悲士不遇赋》约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49岁,为中书令。   被赦出狱,任中书令。《汉书·司马迁传》:迁既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发愤着史记。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53岁,为中书令。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间有信给司马迁。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为中书令。   完成《史记》。《报任少卿书》说: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改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诚已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56岁。   司马迁约于公元前90年前后去世。死因不明。   一说司马迁死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死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   《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郭沫若《关于司马迁的死》:下狱死事,必世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谅不能无中生有,以歪曲史实。   2人物家世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着名的武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着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前后,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岁时,他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二十五岁时,他又以使者监军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担负起在西南设郡的任务。足迹遍及邛、莋、昆明等地。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司马谈临终曾对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准备撰写一部通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定立了太初历,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而改以正月为岁首,从而,为中国的农耕社会奠定了其后两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之后司马迁便潜心修史,专心写作,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司马迁的着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着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着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3着作成就   史记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至治思想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天文成就   在两汉时   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此外,司马迁又总结了战国以来的天文学的基本原则,表述如下:我仔细检查史书的记裁,考察历史上的事变,发现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现象。五星在逆行时,往往变得特别明亮。日月的蚀食及其向南向北的运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这是星象学所要依据的最基本的数据。而星空中的紫宫星垣和东西南北四宫星宿及其所属的众多星辰,都是位置不变的,它们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离也是一定不变的,它们的分布排列象征着天上五官的位置。这是星象学中作为‘经’亦即不变的依据。而水、火、金、木、土星则是上天的五位辅住,它们的出现隐伏也有一定的时间和周期,但其运行速度快慢不均。这是天文学中的‘纬’亦即经紫变动的部分。把这些固定的和变动的两种星象结合起来,就可以预测人事的变化了。   名言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4人物轶事   生卒争议
  司马迁确切的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记载。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洛阳相会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司马谈这时候却病了,经过汉武帝的允许留在洛阳养病,正好司马迁从长安匆匆赶去追随汉武帝,在洛阳见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亲司马谈。   司马迁在为《史记》写的自序里,详细记录了司马谈在河、洛之间对他说的那番语重心长的遗嘱。司马谈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司马迁俯首流涕,对父亲发誓说:我虽不聪敏,请容许我把您已记录编排过的有关过去的传闻,完整地书写出来,绝不敢有缺漏。   获罪宫刑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和宠臣李延年的哥哥),便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朝廷?便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处理。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臭名昭着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   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死刑。但是汉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话可以接受两条路,要不交50万钱,要不接受宫刑(汉时称作腐刑),宫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及此事中说道: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   司马迁认为受宫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着作——《史记》。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5历史评价   (一)司马迁承继其父司马谈的黄老之学,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对神秘化的阴阳五行学说采取讥评的态度。他还以造诣甚深的自然科学知识(天文历法)为依据,认为阴阳、四时和二十四节气等是不可更改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们必须遵守,不可违背。由此,他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学说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   (二)司马迁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以历史上大量的事实为根据,说明善人往往不得善报而遇灾受害者不可胜数,但恶人却有终身逸乐,富贵累世不绝,竟以寿终的。揭露了所谓天道有知、天之报施善人的欺人之谈。   (三)反对神鬼和求仙可致长生不死的迷信。   (四)司马迁试图从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即经济生活中找寻社会现象和社会意识问题的根据。他把人们从事农、矿、工、商等经济活动的历史看成和自然现象的变化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并认为社会生产的分工和发展是被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所推动的,而不是什么政治力量和神的意志所能创造的。   (五)司马迁认为社会上等级和奴役关系的产生,起源于彼此占有财富的悬殊,他揭示出富者剥削和奴役贫者是人类社会的现象,并非是天命的安排。   (六)司马迁继承了《管子》的道德观,认为财富的占有情况也决定人们的道德观念。司马迁抨击天道,肯定利和欲,认为有利即有德。   (七)司马迁具有较进步的道德观,他充分发扬前人的人本思想。凡于当世、历史、人们、国家有所贡献和作为的,尤其是不符合世俗的道德观念,予以记述和歌颂,与当时的封建伦常道德观念大相径庭。   (八)司马迁主张从不断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考察国家成败兴亡的道理。他要义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进化观点来观察历史。他在《自序》中所说的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正是他通古今之变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