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年动乱中,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里度过的。在那个称为向阳山的小山头上,聚齐了一批中国文化界的精英——那时他们是以落难精神贵族的身份出现的,有冯雪峰、楼适夷、郭小川、严文井、绿原等大批著名文人。 萧老(乾)当然也在其中。在我这个孩子的眼中,他总是沉默寡言的,每一言一行都小心谨慎,每一举手投足都惟恐会招引到什么灾祸。还记得,有一次收工归来,我们一起在小河边洗澡,然后卧在岸边晒太阳,萧老也许是感到一种难得的轻松惬意,对我说:我想起英国的海滩,在海里游泳后躺在沙滩上,那个感觉是很好的……我当时不知萧老的经历,好奇地问:你去过英国?是什么时候?他答一句:三四十年代喽……突然他的脸上出现窘迫的神情,甚至还很惶恐,立刻又问他的儿子萧桐去哪里了?萧桐就在近旁游泳,他只不过是故意把话岔开。 直至今日,我的记忆里还能清晰地呈现出萧老那张神色惊慌的脸庞。我曾对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几位学者朋友说过,我们对那些老一辈的作家们其实还是缺乏深刻认识的,只是过于理性地总结他们的作品、见解和思想,但我们未必理解他们的那颗饱受煎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