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体裁 > 哲理典故

成语典故:不遗余力

时间:2024-08-30 14:35:20 哲理典故 我要投稿
成语典故:不遗余力

  不遗余力这则成语的遗是:留;余力:没有使完的力量。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三》,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击败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乘机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

  赵王连忙召来大将楼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对策,说:长平一战,我们吃了败仗,我想带领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看怎样?

  这样做没用,还是派亲信使臣去讲和为好。楼昌说。

  虞卿不同意楼昌的主张,问赵王说:大王,这次秦国究竟是想消灭我们赵国军队呢,还是打一打就回去?

  赵王说:秦国这次出动了全部军事力量,不遗余力地来攻打我们,当然是打算消灭我们军队的。

  那么,我们应该带着贵重的礼物到楚国、魏国去。他们贪图财物,一定会接待我们。这样,秦国以为我们在实行‘合纵’的策略,就会恐慌,就会同我们讲和。

  可是赵王不听虞卿的劝告,还是派了使者去秦国求和。

  虞卿听说此事,就对赵王说:这次求和肯定不会成功,因为秦王和相国范雎一定要把赵国求和的事情宣扬开来,让各国都知道。楚国和魏国以为赵、秦讲和了,就不再会来援助赵国。秦国看到无人来救赵,那么也就不再需要与赵国讲和了。

  果然不出虞卿所料,赵国求和不但没有成功,都城邯郸又被秦军围困。最后,赵王只得亲自去秦国,订立了对赵国十分不利的和约,遭到天下人的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