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为走过的这些地方加一个颜色,那么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耶路撒冷、以色列是象牙白,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印度是棕黑色,而尼泊尔是绿色。”
这是余秋雨走过的路,也是《文明之旅》和我走过的路。
《文明之旅》以日记的形式展现了余秋雨立足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宏大文明历史的图景上,对民族文明的迷思和绚烂所做的拷问和追寻。《文明之旅》以更为冷静的笔触和更加真实的镜头感,展示了世界各地的文明旅程的真是面目,以及余秋雨等一行文化人对不同民族命运和人类文明兴衰的真诚关怀和思考。
余秋雨在书中写到了蔚蓝的爱琴海,斑驳苍老的岛上城堡,神秘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回到中国的巴蜀,一路下来记录了一个又一个地方的异域风情、人文关怀。
在尼泊尔,余秋雨说自己在雪上下完成了一个对文明的逆向思考“我们人类眼前挤压的东西已经太多太多,我们肩上的重量已经太重,哪怕这个重量是珍珠财宝,但是如果已经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它就不是好东西了,那就要把它放一放了。重新走向自然,这可能是我们新的文明的选择。如果文明还需要为我们所接受的话,那么它应该改变一点内涵,更靠近自然”。
我唯独对这句话有些许共鸣。
刚放假时,我去了趟新疆,远离城市的喧嚣,放下电子产品。我先后去了美丽的牧场——乌鲁木齐,戈壁的明珠——石河子,塞外的江南——伊犁,葡萄之乡——吐鲁番……还有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的天山。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象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象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绿油油的草地上成群的牛羊酣畅淋漓的享受着美味。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象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毡房在闪烁着白光。新疆的景色,是粗犷的,天,那么高,地,那么广,山,那么静,水,那么秀,一切都那么不加修饰;新疆的人和事,也是粗犷的,谈吐,那么爽直风趣,风情,那么朴实无华,吃喝,那么大大咧咧,玩乐,那么随心所欲,一切都那么至情至性。那里的天比我们这里蓝,空气比我们这里清鲜,站在山顶,犹如站在空中,张开双手怀抱大自然,让人流连忘返。
放下手机,放下压力,放下世俗,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达到“物我合一”。
这又让我想到了《文明之旅》中参与这场旅程的一行人一路经历了种种自然和认为的挫折和险境,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才得以完成这一华人传媒史上规模最大的跨国采访活动。在他们之前,没有任何人或队伍走过这条路线,它是人类考察史中一次前无古人的壮举。
一队执着的文化人,不顾舟车劳顿,风尘仆仆地踏着人类文明旅程的脚印,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明朝圣。
余秋雨一行人不仅让我见识了祖国以外的世界,还让我学到了他们那保护环境,坚忍不拔以及热爱祖国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我们不仅要去学习,还要把它传承下去。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也曾想出去见识万千世界,暂时无法实现。当我拿起书一页一页翻看其中内容的时候,我发现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如此的惊艳!《文明之旅》让我在这个年纪见识到了生活圈以外的世界,让我在文字里遨游,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走遍世界各地,也更激励我想走出去的想法,督促我积累更多的知识将来实现这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