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作文 > 初三作文

初三读后感:《目送》读有感_1500字

时间:2024-08-27 19:19:22 初三作文 我要投稿
初三读后感:《目送》读有感_1500字

  我又翻开那本已经泛旧的书籍,偶然间发现我在里面夹了一朵紫色的小野花,时间让它干枯,但厚重的书页却留住了它的颜色。整本书的序就叫做“你来看此花时”,龙应台说:“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都得到不一样的`明白`”,她称这本书为“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我觉得十分贴切。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让我们在一件件小事中体悟人间百味,感悟自己的生命。
  其中影响我最深的是第一篇,作者目送儿子上学,从一开始儿子不断地回头,视线与作者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到最后儿子上飞机时只留给她一个背影,倏尔不见;作者目送父亲离开,从一开始父亲每日接送她,到她看着父亲摇着轮椅离开,再到凝视着父亲巨大而沉重的棺木缓慢地滑向火葬场的炉门。作者一次次的目送带着我们看完了她一生的落寞,也狠狠揪住了我的心。
  作为一个孩子,我会想到也许我也在不经意间回绝了父母真挚的关心?也许我也在他们凝望我的背影时,用沉默表达了抗拒?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我离家最远的一次是小升初的那个暑假参加的军训夏令营。我去报道时,我妈妈嘱咐我这嘱咐我那,我总是不耐烦,她看见我不耐烦,假装开心的说:“你走了我们清闲七天。”“我巴不得离开你们呢。”我漫不经心的说。当我坐上去往基地的大巴时,看见父母和我招手告别,我内心掩饰不住自己的开心。我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不用听他们的唠叨。我开心的与他们告别。第一天晚上,老师去开会了。突然有一阵哭声传来,是涵涵在哭。“为什么哭?”我有些不懂。待我们问明原因后,才知道涵涵平时都是和父母一起睡,自己睡就想起了父母。我当时还很鄙夷“这种第一天就哭的人,还是因为想念父母的,父母有什么可想念,反正七天后就回去了。”孜孜一直在给涵涵讲笑话,我们绞尽脑汁的逗涵涵笑。等老师来了之后,老师安慰她:“第三天我们会给父母打电话,不用哭了。”第三天,我们拿着老师的手机挨个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等到我时,我拨打我妈妈的电话。很快就接了,还没等我说话,妈妈着急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住的好不好,饭菜好不好吃,老师好不好,好不好玩。”我听出每一句都是母亲对我的爱,我在这三天,不仅没有想父母,还在心中嘲笑了为思念父母而哭的涵涵,而父母可能一直担心了我三天,将全部的爱意浓与这一通电话中。古话说的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不管你走得多远,父母的爱都一直会随着你到达那里。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然而当我们想要回头时,父母已经迟暮,“子欲养而亲不待”,多么残忍。
  书中有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
  人生这场漫长的路程,父母能陪伴你走的路却那么有限。他们牵着我们的手度过踉踉跄跄的摸索的岁月,却终究要目送着我们健步如飞,渐行渐远。但父母追不上我们的足迹,他们目送着我们离开他们生命的瞬间。
  这是生命里无法言喻的哀伤,却又是不可避免的新生。我们被父母目送,也在以后的岁月里要目送自己的子女。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我们,对于人世间亲情的牵绊,那都是人生道路中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所以,有的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然后,轻轻告诉自己,对于过去,不再遗憾,面对未来,无须忧虑,而对于现在,我们只能加倍珍惜。
  这本书对于亲情的描写让我明白,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段时光,在时过境迁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中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心酸而美好的回忆。
  夏夜的晚风翻动书页,那朵紫色的小花又消失在了厚厚的书页中,星星与我一同沉默着,时间无言,我将继续着我生命的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