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演讲稿具备议论文的一般属性,所以要明确文体。明了记叙文中事件的叙述描写和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使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周新民写的《悼李公朴先生》是散文,因此文中述说李公朴先生参加救国运动中的一些经历,目的是突出李先生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最后一次讲演》中就没有细说这些,重在以李公朴先生遇害的结果来戳穿反动派的阴谋,表明革命者为争取民主和平的决心和牺牲精神。假如细说李公朴受害的经历不仅冲淡了演讲的主题,而且又走向了记叙描写的误区,不符合演讲稿的文体要求。
再者演讲稿的使用属性,就自然地要求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使用规范的口语,同时还需要关照到演讲的场合。“在班级毕业典礼上演讲”这一具体的场合要求演讲稿首先要有恰切的称呼;其次要有对象意识,听众是同学,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能居高临下以师者的姿态演说;再次演讲稿有鼓动性和倡导性,演讲稿的取材要贴近同学的生活实际;最后这一特定情境还意味着我的演讲内容不仅仅是在说我自己,还需要传递每个同学都应该逐梦未来理想信念。我既可以是我自己,也可以是和我一样的大家。
演讲稿的写作不仅考查的是文体知识,更主要的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
三、考题给我们的启示
1.教师要重视教材单元写作
今年作文题目的写作内容在教材中都有体现。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就和题目一紧密相关,“回首”就是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也就是“热爱生活”应有的内容。这一要求不应只在单元写作中体现,应该贯穿整个初中写作课程。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发挥想象和联想”、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撰写演讲稿”、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点要明确”、第三单元“议论要言之有据”、第五单元“论证要合理”就和题目二紧密相关。“明天我将远行”不仅关乎演讲稿和议论文的一般要求,还在考查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如果教师在初一的时候就很好的练习过单元作文“十年后的我”,相信学生对于理想会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认识,假如把题目改为“二十年后的我”,有了更长的时间跨度,可能学生对理想的理解认识就会更深刻。
2.学生要关注自我,关注身边的人,关注身边的事。
初中的年龄特征就决定了自己处在一个重要的成长时间段,转变自然的事,更是主动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