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体裁 > 写作指导

写话题作文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时间:2024-08-26 15:02:58 写作指导 我要投稿
写话题作文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复制话题   试题给的是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做文章。怎样做文章?就是要引发新的议论,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总之,不能停留在原处。原处仅仅是个起点,如果在原处转磨盘,就没有创造,只有复制而已。要既不脱离起点,又不止于起点,要从起点走出来或说扩展开来:既可以从起点向远处延伸,也可以围绕起点纵横驰骋。须知,犹如母体和子体之间的关系,起点以外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创造,这才是做文章。为什么非要写起点以外的东西不可呢?因为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一位学者给出四个图形,让选出与其他几个图形不同的图形的故事,读者已经听过了,感受过了,不需要你再去重复提供同样的材料。读者需要的是新的东西: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领悟其中道理;如果写记叙文,就要通过描述自己的体验或讲述故事,使读者有更具体、更强烈的感受;如果写抒情散文,就要召唤起更新鲜、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感情……   总之,读者不需要复制,读者需要创新。不要简单地原样复制,举出一个个相同的例子然后鸣金收兵,得胜回朝。与材料相同的例子能不能举呢?如果作为新的论证的材料,当然可以举,但要为自己新的论述服务,如果没有新的论述,那就等同于原样复制了,我们称之为复制话题。   2000年高考不少考生的作文有这种毛病。例如,开篇就复制,说有人喜欢山,有人喜欢海,这仅仅能表明社会上存在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现象而已,再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了。有的考生作文举出榴莲和臭豆腐,说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这就没有多大意义。有的考生作文所举的例子很好,说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拿一个塑料袋,问大家这个塑料袋有什么用途,有人说可以当口罩,有人说可以当帽子,有人说灌上空气可以当气球。最后班长说把成千上万个塑料袋压在一起,可以做塑料板。这些例子本身是不错的,但可惜举完例子就戛然而止了,没能充分运用这个例子进行说理。有一些考生举了给一个温度计测量楼高一加一等于几等智力测验题或某次考试失利每人总结的原因各不相同的体验等等,这些例子本身都是不错的,可惜没能进一步让这些例子为论证服务,而仅仅把这些例子往那里一摆就完事大吉了,这叫以摆代议。如果所举例子与试题材料相同或十分相近,没有什么新的论述,就不仅仅是以摆代议了,而是克隆原材料了。   文意散漫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在一次报告会上,一位学者提出一个问题:四个图形,找出一个与其他不同的。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答案也各不相同,这就能告诉我们生活中答案不一样的事很多,要从多方面去考虑。   近期,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各方面的压力很大等原因而自杀。其实,我们不能死钻牛角尖,我们初中时学过《范进中举》,范进好不容易成了举人,可是由于高兴过度,反而疯了。作为社会,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而我们学生也要把压力变为动力,好好学习,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中国有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确,各行各业都有好的,在公共汽车上售票的李素丽,也可以成为劳模。他们干的是一般人不愿干的工作,但她却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地工作,终于成为受人尊重的劳动模范。   前些天,故意开枪伤人的派出所所长被判死刑,他就是不严格要求自己,手里拿着枪,以为可以随意开枪。其实枪是人民给的,不是想开就开的,他敢胡作非为,终于被依法判刑,对这种人就应从重处理,决不手软。   我们在高中时学习了许多学习和做题的方法,有时一道题可以多解,但我们往往学得很死,有时一看到题知道怎么做,但算了很久才能算出,有时还不一定对。但当老师讲出很简单的方法时,我们才明白,如果我们每次都试着换几种思路,我们会做得更好。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生活会更精彩。(选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一般来说,话题提供的是写作范围,并没有规定写作的主旨。所以,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还要炼意,也就是提炼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这一环节下功夫不够,没有考虑好自己究竟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匆匆忙忙下笔,这样就有可能东拉西扯,多头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像前面的文章①②③自然段,意思大致上还是往一块儿拢的,但第④自然段突然与前三个自然段脱节了,让人觉得是横生枝杈。第⑤自然段表面看来好像和第①②③自然段一样,都在谈学习上的问题,其实不是一码事:前两个自然段在谈减轻学习负担,第③自然段已经稍有偏离,谈起了对前途的认识问题。到了第④自然段就野马脱缰了。第⑤自然段表面看好像又回到前三个自然段的意思上来了,其实第⑤自然段谈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显然和前三个自然段谈的不是一码事。这样,一篇文章七零八落,让人读了不知所云,这就是东拉西扯式病文的显著特征。   偏离话题是同学们在写话题作文时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总结分析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情况,笔者认为造成偏离话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转移话题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我原先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专心去解决问题。可是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过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   那篇文章这样写道:有一幅漫画《水开了》,说的是一个女孩面对水开了的场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妈妈,水开了,你快来呀!很多人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女儿的错,那么大的人不会烧开水,将来可怎么办呀。我一开始也认为这种分析对,可是有人说,错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一个父亲不严格管教孩子,一个母亲不教孩子干家务活,这孩子能成长吗?   时下,很多父母一贯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导致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道路上遇到麻烦。这使我想起《动物世界》里的一组镜头:母狮子捉到一只小羊,但它没有把羊放到小狮子身边,而是让小狮子自己去捉。可是小狮子只会在母狮身边躺着,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没想到母狮不但不去帮助小狮子,反而去咬它,小狮争不过妈妈,乖乖地去捉小羊,最后终于把小羊捉到手。试想,如果母狮不严格训练小狮,那么小狮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   我希望父母们借鉴一下母狮的方法,平时管教孩子严一些,这样才是真正帮助他们。当然,孩子也不能一味地靠父母管教,自己也要主动去学习,就像魏征所说的:若木之硬者,必固其根;若水之长者,必浚其源。只有从小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成材。   《水开了》虽然只是一幅画,却发人深省。由此可见,教育孩子是国家的长远大计,切不可当作小事来看。   话题作文虽然写作范围相当宽泛,但把握话题却是基本要求。把握话题必须做到从头至尾牢牢把握,不能开篇尚能把握话题,但在行文当中却逐渐偏离话题,横生枝杈,然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造成转移话题甚至严重偏离题意。   上面所举病文,开始说想法有了变化,可以说是切合题意的。但在具体述说变化的过程时,没能仅仅扣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而是偏到对孩子溺爱是害不是爱的话题上去,把原话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穿靴戴帽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生活中,看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答案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当我们看到地球仪时,讲解员问我们: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旁边看上去像小学生的同学说:因为圆的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它在地球仪上,比较好转。也有的说:为了使人看得清楚。各种回答,千变万化,最后讲解员说有位航海家在大海中一直向西行,最终达到了他的出发点,所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接着讲解员又问:星星为什么看上去那么小?有一位小同学非常天真地说:因为天空是有限的,要是星星太大了就放不下了。有的说:因为星星本来就那么小。讲解员很耐心地给大家讲了星星看上去那么小的原因,听后大家感到茅塞顿开。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也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答,这就是解答的妙处。   2000年高考中,出现了不少这类穿靴戴帽式的作文。上面的病文不但没有扣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反而去论证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内容上与原话题背道而驰,仅仅摘了原话题的一些语句生硬地给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而已。究其原因,虽和试题的提示语较多,同时限制性要求不足有关,但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没能把握原话题的涵义,或缺乏牢牢把握原话题本意的意识,把自己宿构的文章或材料往上硬搬。有的考生自己也觉得所写内容与原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于是只好沐猴而冠,穿靴戴帽打扮一番。尽管作者用心良苦,但这类文章的毛病是逃不过阅卷教师的眼睛的,我们把这样的病文类型称之为穿靴戴帽式。   另起炉灶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节选):   《心灵悟语》   心,我的心不要悲哀,你要忍受命运的安排。严冬掠走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带回来。心,我的心,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   合上我的日记本,体味着这一段话的含义。是呀,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平淡,不是与世无争,也不是无所谓,而是平常与淡然。用一颗平常而且淡然的心去面对社会的艰难和压力,就不会过于烦恼和紧张了。就像面对高考,我从小学到初中真是12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在这人生的转折点上有一个好的开始,但这一路上却充满了艰辛与痛苦,即将要到达终点时,还要考虑万一没有考上大学怎么办,这时我的平常心和淡然的心对我说话了,他告诉我不要太多顾虑,在这12年里流的汗水会化作春雨毫不吝啬地浇在你身上,严冬夺取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夺回来。   这种另起炉灶式病文的病症和病因都摆在明处:不是按试题规定的命题或话题写,而是把试题抛到一边,自己自由式作文,内容和试题没有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多半由于考生事先死背下了一篇文章,而看到考题后已经感到不合辙不押韵,但又不愿或无力按试题写出新作来,于是照搬原先背好的文章,造成另起炉灶;还有一个原因是考生对试题没仔细看明白或看不明白,写出的文章自然驴唇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