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章标题一样,开头和结尾也为大多考生所忽视。总有一种观念误区,认为只要文章主体写好了,开头和结尾关系不大。所以,构思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主体部分,而没有在头尾上多下功夫。其实,这种做法对于你的作文得分影响很大。在中考作文的批改中,由于时间紧、天气热、任务重,阅卷老师很难把每篇文章看得很仔细。一般首先是看有没有按照所给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写作;其次是看语言基础。虽然通篇都可以显示出考生语言表达水平,但最为醒目、最能体现语言能力的、最能引起老师注意的,还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头尾给老师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最能影响老师对作文的评判。所以考生不仅不应该忽视开头和结尾,相反更应该在这两个地方狠下功夫!古人作文之法的凤头、熊腰、豹尾之说,比较形象地道出了文章各部分的追求目标。这里的熊腰即指主体部分的内容要丰富,我们姑且不论。下面我们只谈谈开头和结尾问题。 凤头,也有人称之为龙头,都是指开头应该不同凡响,有吸引力,能有引人入胜的效果。一般要具有新、奇、短、趣的特点。但考生们往往在开头上存在这样几种不足:1、不必要的释题,多此一举;2、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入题太慢;3、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因此在中考应试时一定要避免这几种弊病。 西方的谚语也这样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篇6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来说更是如此,往往开头便决定了整篇文章的大体走势,定下了文章的基调;同时,一个好的开头也增加考生写好下文的信心。 开头的方法有很多,如比喻开头法(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空中楼阁》)、引言开头法(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琐忆》)、议论开头法(生命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有人利字为先,好处抢尽;有人荣字当前,虚实兼收;亦有人德字为重,铁肩道义。——湖北考生《得失寸心知》)、入物开头法(很久很久以前,也许在我的生命之树发芽的时候,我的生命之神就告诉我,我是一只火凤凰。那时幼稚的心灵无法参透凤凰的含义,长大了也是。——湖南考生《凤凰的选择》)、写人开头法(夏日炎炎。鲁林从省城公安大学放假回家,来到A城地面,此地距离其老家梁山泊尚有一段路程,须乘班车,方可上路。——河北考生《小鲁达的抉择》)、叙事开头法(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鲁彦《听潮》)、描景开头法(陌生的山花已有无数的开了。冷月下,却只见一犁春水,蓦然回首,总是充盈着泪水的双眼遥望寂灭的星空,总是随风飘动的思绪感叹树叶的凋零。——广东考生《美丽一次》)、绘境开头法(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定情开头法(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关于结尾,名家多有论述。托尔斯泰说:好的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明代许榛在《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里他们都谈出了好的结尾的标准。高明的考生很珍惜这最后显示才华的机会,做好编筐的收篓工作。要想结好尾,必须避开以下之忌:一忌冗长罗嗦;二忌空喊口号;三忌豪言壮语;四忌表示决心;五忌平淡无力;六忌画蛇添足。 好的结尾如干果,耐人咀嚼;如醇酒,令人回味;如妙曲,余音不绝;如撞钟,引人警醒。要达到这些效果,可以归纳总结,画龙点睛;可以含蓄蕴藉,启人心智;可以首尾呼应,整合一体;可以吟诗作结,涵义隽永;可以提疑质问,发人深思;可以卒章显志,出奇制胜;可以余韵袅袅,回味无穷。 第五:化大为小,独辟蹊径 中考作文立意时,可以表述观点,可以歌颂赞美,可以宣传赞扬,可以揭露批判。但以下三点要注意: 1、要善于化大为小。近几年中考作文的开放性质,使有的同学天马行空,有的同学又无从下手。前者在一个话题中信手走笔,穿梭于几个子话题中,什么都写了,什么都不可能写好、写细;后者却只能望题兴叹。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化大为小的意识,要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6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如面对话题热,我们会联想到诸如:热浪与环保、WTO热、热线、名人与官司热、纳米热、世博热等等,如果力求面面俱到,显然不行。自有择其一如纳米热来谈,作文才能写细、写透,从而达到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效果。 2、要善于以小见大。这一点其实是对化大为小的进一步要求,即从小处着笔,而从大处着意,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样才能避免就事论事,原地打转。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注意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典型而有意义的材料,同时多在行文结尾处由此及彼、以点带面、因事见理、见微知着,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3、要善于独辟蹊径。在立意角度上,考生多以现实中的人和事为切入口,多着眼于材料的整体或布局,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体现不够,如能变换视角,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或故事新编、借古讽今,或老话重谈而逆向立意,或着眼于材料的局部与起因等等,多角度思考,想人所未想、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论人之所欲论,论人之所未论,力求立意创新,习作便会因个性鲜明而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成的名篇。一样的咏梅,两者迥然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处境偏僻,心情寂寞,饱受风吹雨打,极度消极孤苦,然而互相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目空一切,孤芳自赏;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不怕狂风暴雨飞雪,敢于傲雪开放,并且昂然向上,向百花报春,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前者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后者提倡能手竞争),毛遂自荐与自遂自退(前者指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后者提倡能上能下,反对终身制);再如物极必反与物极未必反,欲速则不达与不速则不达,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辩证求异正反说理的能力。 第六:绵针绣被,出奇制胜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考场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常见的构思法有: 1、巧合法。巧主要指碰巧、凑巧、巧遇、巧合。精巧的构思,巧合的情节,确实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出奇出新。正如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在作高考作文考前指导时说的:情节要巧妙得让人惊叹亏你想得到。古代许多作品中就有令人难忘的巧合情节。如《红楼梦》中,当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之日,正是林黛玉离开人间之时。鲁迅更是善于借助于巧合让偶然性的事件表现出必然性的规律。祥林嫂两次死夫之后做工都在鲁四老爷家,当鲁四老爷陈列福礼恭请福神的时候,祥林嫂却怀着疑惑和极度的痛苦死在雪地里;夏四奶奶和华大妈在坟场相遇。这些都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惊人巧合。孙犁的《荷花淀》中,女人们去找丈夫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却在敌人追来时在荷花淀里得来全不费工夫,还引来敌人送给游击队消灭个彻底,你说巧不巧!曹禺的《雷雨》中,夫妻、父子、父女、母亲、兄弟、兄妹的奇遇与巧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合理地创设巧合。 2、对比法。鲁迅是对比手法的高手,《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一件小事》中,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后来在人力车夫的实际行动教育下,终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觉得有些迂的车夫成了我须仰视才且时时记起的人物。因此,考生要善于在文中巧设对比点。 3、悬念法。如《枣核》一文巧用枣核设置悬念,开头由朋友索要枣核,设下悬念;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显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读者。 4、误会法。如《驿路梨花》一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除三设悬念外,还两写误会。首见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花树林边,一设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见到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一升误会:我们视他为主人,抢着感谢。由此二设悬念:老人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接着,老人讲述梨花姑娘的事,我们和老人见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哈尼小姑娘,二生误会,感谢她盖了这间小茅屋。小姑娘指出房子是解放军盖的,由此三设悬念:解放军为什么盖这见间小屋呢?文章就是这样设悬念——误会——带出新悬念——再误会——再带出新悬念,最后亮出底细,真相大白。这一系列悬念、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七:设置亮点,突兀奇峰 一篇被人称道的诗文,并非字字玑珠、句句精华。它们之所以有阅读意义和文学价值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亮点所在,是因为诗文中偶尔有几颗珍珠在闪耀。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宋祁的《玉楼春》一词会流传千古。所以中考作文必须避免平庸平淡,应该用设置亮点的办法,使文章偶有奇峰突现。这样才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使其阅到此处不禁心头为之一震,甚而击节赞赏。有这样的效果,何愁不得高分? 设置亮点有以下几点可以考虑: 1、旁征博引,展露才华,以文采取胜。如果学生平时注意了课外阅读,知识丰富一些,就可以根据文章需要,尽可能地旁征博引。如典故逸事、中外掌故、名人名言等。一者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二来可以显示出你不同与众的才华。但这些材料应该是新鲜的而不是陈旧的。如果是平时所不太为人知晓的,效果会更佳;更能显示出学生知识面的宽广。所以考前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材料的搜集和储备。 2、注重细节,真挚动人,以真情取胜。文贵有情,有情方能感染人。在构思谋篇时,就要注意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题材;在叙事时,特别要注重细节的描写刻画。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细加琢磨,力求写得细腻传神,有感染力量。考生应该从朱自清的《背影》中对于父亲的描写受到启发。倘若文中的细节能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凡人哲语,画龙点睛,以深刻取胜。名人说出的话并非句句名言,凡人也未必说不出富有哲理意味或意义深刻的语言来。这样的语言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能够引起阅读者的注意,耐人咀嚼回味;进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这应该是考生可以考虑和设置的一个亮点。考生在应试作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名人名言外,也应该从自己所掌握的名人哲语中受到启发,根据提供的话题范围,化用或构思出一句或几句自己的凡人哲语来。或把它置于篇首作为题记,或在文中关键处作为凝练精辟的议论。这样,无疑可以起到画龙点睛,辉映全篇的作用。其效果就不言自明了。 当然,如果你思维清晰,结构安排缜密,可以以严谨取胜;如果你富于想象和联想,可以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取胜;如果你语言诙谐,格调轻松,可以以风趣取胜。 总之,考场作文要创新,要出彩,要出奇制胜,也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文无定法,只要根据文章的实际需要,以最能发挥出个人才能,显示出个人才华,有创意的写作,最能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和兴趣为出发点,随文而悟,灵活运用,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即可。但考前应当多接触,多借鉴,多体味,多练习,否则纸上谈兵,难以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