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大负担和苦恼,莫过于作文批改了。在无限循环的作文批改中,他们一半的时间被占去,工作、学习、生活的时间被大大压缩,甚至被挤掉。然而结果如何呢?答案是:劳而无功。问题还在于:明知无用,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近年来,我在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指导下,在作文批改方面做了点尝试。我越来越觉得,教师只有从作业堆里解放出自己,才能提高自己;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提高学生。为了达到这种解放自己,提高学生的目的,我认为作文读议评定法,是一种简易可行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写好作文后,在小组或班级当众宣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劣,提出修改意见,让其修改。下面以《我有一个朋友》一文读议评定的情况为例加以说明: 学生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章后,要求用心感受自然,学会在观察和欣赏景物的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说给别人听。在此基础上进行命题,写一篇作文。文章写好后,我用两课时来读写评议。第一课时是小组评议(每组指定一人主持)。学生当众宣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小组评议。在评议的过程中,我就主题的提炼、材料的选取、观察点的变化、内心感受的抒发等知识,分别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每组选出优秀作文1-2篇,准备参加班级读议。第二课时是班级读议,方法同前。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主持人,又是主要发言者,他不光要对每个宣读者的作文发表看法,提出修改意见,还要就本次作文中共同性的问题,发表意见。然后让大家参照读议中发现的问题,分头修改自己的文章,限时誊清上交,教师轮流查三分之一,只用符号批改,适当结合批语。其余只写个查字和月日,一并发给学生,再行修改。同时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若干篇,在优秀作文栏中张贴。 而学生在作文修改评议过程中,是作为主人的角色出现的,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能力提高也很快。根据试验,这种方法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一、信息反馈快 我过去处理作文,一般情况下要一周多时间,非到下一篇作文不写不可的时候,上一篇才能勉强处理结束。所以,当这样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他们原有的一点写作热情已经冷却,印象已经淡薄,冲动已经过去,再让学生修改,已很难进入角色了。使用读议评定法,时间仅需1-2课时,所以第一次信息反馈可在一两天内完成。这样,学生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章,马上就有了读者,有了听众,受到鉴定,得到帮助。不要说是中学生,就是任何一个作者,都会感到欣慰和满足,受到鼓舞和鞭策。这时你再对症下药,让其修改,作者一定会加倍努力,效果一般都会良好。 二、在反复修改中提高能力 叶老在谈到历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这种现象时,曾说了这样发人深省的话:假如着重在养成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怎样改由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改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种读议评定法能否体现叶老的自改精神呢?用这种方法,一篇文章学生重点修改三次,即小组读议后一次,班级读议后一次,老师批改后一次。至于读议前、读议中学生临时即兴修改,那就更多了。而且这三次修改,教师只指出不当处,怎样修改,要由作者考虑决定,教师决不越俎代疱。一般来说,第一、二次修改,多侧重在内容和篇章方面,第三次修改,多侧重在字词句方面。经过这样三次修改,大多数学生的文章都基本上能合乎要求。 三、大大解放了教师的手脚 用这种方法处理一次作文,教师只要花10课时左右的时间。即读议1-2课时,抽查3-4课时,包括选稿、准备张贴,至多6、7课时。可我过去处理一次作文,平均每课时3-4本,每班以60人计,约需15课时,再加上评讲2课时,实际需17课时。前后对比,工作效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这样一来,教师备课的时间,知识更新的时间,社会活动的时间……都大大增加了。在时间就是效率的今天,这对教师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对学生的提高也是可想而知的。 四、便于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训练,而任何能力的锻炼总是越繁越好。读议评定活动不失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按一定的要求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还要反复修改,改主题、改篇章、改词句,而且要改得越来越好。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反复读课文(有些文章是直接从课本中命题的,有些要从课文中借鉴方法),读大量的资料,还要向内行人调查了解。作为读议评定法的读,主要是当众读自己的文章。如果要读得上口、清楚,叫人听得明白,就非要把文章写得、改得清楚明白不可。学生不仅要听别人读,听别人说,自己还要听得认认真真。因为听后要发言,教师还要对不认真听者指名发言。为了不致当众露丑,即使少数兴趣不大的学生也不敢掉以轻心。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听后要发好言,就非认真听不可。听了别人的文章后,不仅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还要敢于争辩。要想说得入情入理,这就非要入情入理地想,又入情入理地说出不可。试想,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怎能不慢慢地、自然而然地提高呢? 为了让大家受到鼓舞,同时又受到监督,我在试验一开始,就向学生通报了规划。这就是每学期作文15篇,寒暑假各两篇,初中三年每人将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近100篇,然后自行设计封面,自行装订成册,向家长、学校汇报。这个规划一宣布,学生立即受到很大鼓舞,同时也将我们的试验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至于写这么多的文章材料从哪里来?方法从哪里来?顺序怎么安排?我的回答是:一是来自课本,这里有方法可借鉴,有题目可写作,有顺序可安排,即学什么写什么;二是来自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这是学生作文的唯一源泉,即怎样生活就怎样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