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体裁 > 写作指导

文学常识:诗词中的粘、替、对与失粘、失替、失对_2000字

时间:2024-11-27 01:26:11 写作指导 我要投稿
文学常识:诗词中的粘、替、对与失粘、失替、失对_2000字

  什么叫粘、替、对?

  一、所谓“替”:

  “替”是指律诗的八个分句内部,第2,4,6(五律只有2,4)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应该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平仄交替的,不能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以唐诗为例,我在后面标好起承转合: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句)

  ★平仄平仄平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句)

  ★仄平仄平仄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句)

  ★平仄平仄平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句)

  ★仄平仄平仄平

  上面的例诗中,每个分句里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平仄交替,这就是“替”。值得注意的是:替,指的是单独的每一个分句,是指分句内部的第2,4、6字的平仄要交替,而不是指分句之间。因为一首律诗有8个分句,所以,一首律诗就有8组“替”。上面这首唐诗中的8个“替”分别为:山-北-亭;面-平-脚;处-莺-暖;家-燕-春;花-欲-人;草-能-马;爱

  -东-不;杨-里-沙。

  再看一首唐诗: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起句)

  ★平仄平仄平仄

  九月寒砧催十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承句)

  ★仄平仄平仄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转句)

  ★平仄平仄平仄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合句)

  ★仄平仄平仄平

  这首唐诗中的“替”有8个,分别是:家-妇-金;燕-栖-瑁;月-砧-十;年-戍-辽;狼-北-书;凤-南-夜;为-愁-不;教-月-流。

  二、所谓“对”:

  一首律诗分为起、承、转、合四个步骤,“对”是指同一个步骤的前后两个分句中,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

  还是看前面那两首唐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句)

  ★平仄平仄平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句)

  ★仄平仄平仄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句)

  ★平仄平仄平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句)

  ★仄平仄平仄平

  这首的起句(即第一个步骤)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里有两个分句,每一个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都已经标出,在每一个步骤中,前分句的第二个字跟后面分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平仄相反;同样,前分句的第4个字和后分句的第4个字,也必须平仄相反;前后两个分句的第6个字,也一样。

  第一个步骤(即起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里有3个“对”,分别是:山(平)-面(仄);北(仄)-平(平);亭(平)-脚(仄)

  第二个步骤(即承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里的“对”也有三个,分别是:处(仄)-家(平);莺(平)-燕(仄);暖(仄)-春(平)

  第三个步骤(即转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里的“对”也有三个,分别是:花(平)-草(仄);欲(仄)-能(平);人(平)-马(仄)

  第四个步骤(即合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里的“对”也有三个,分别是:爱(仄)-杨(平);东(平)-里(仄);不(仄)-沙(平)

  所以,一首七律一共有12个“对”。

  三、所谓“粘”:

  “粘”就是指连接起承转合中任意两个步骤的两个分句中,他们在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需相同。我们先想想,一首律诗,连接两个步骤的两个分句有几对呢?答案:一共有3对,分别是第3分句和第2分句,它们连接的是承句和起句;第5分句和第4分句,连接的是转句和承句;第7分句和第6分句,连接的是合句和转句。现在我们还是来看刚才的例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句)

  ★平仄平仄平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句)

  ★仄平仄平仄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句)

  ★平仄平仄平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句)

  ★仄平仄平仄平

  诗中,连接起句和承句是第2分和第3分句: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在这两个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有什么特点呢?对,它们的平仄是相同的,这就是“粘”。这两个句子里有3对“粘”,分别是:面(仄)-处(仄);平(平)-莺(平);脚(仄)-树(仄);连接承句和转句的是第4分句和第5分句,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两个句子里也有3对“粘”,分别是:家(平)-花(平);燕(仄)-欲(仄);春(平)-人(平)

  连接转句和合句是第6分句和第7分句,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这两个句子里同样有3对“粘”,分别是:草(仄)-爱(仄);能(平)-东(平);马(仄)-不(仄),总括起来,一首七律共有9对“粘”。

  什么叫失粘、失替、失对?

  四、所谓“失替”:

  律诗中,八个分句内部,2、4、6序位上字的平仄应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变成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失替。

  五、所谓“失对”:

  律诗里的同一个步骤中,前分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与后分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刚好是相反的,如果没有相对,就是失对。

  六、所谓“失粘”:

  律诗里,前一个步骤的后一个分句跟后一个步骤的前面一个分句,这两个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必需平仄相同,如果他们的平仄不相同,就是失粘。

  掌握好了失替、失对、失粘的概念以后,我们回过头去阅读一些唐诗,大家不难发现,有些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很简单的:

  第一,小学生们初学写字,老师要求必须用方格本,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一辈子都会把字写在方格内。

  第二,平仄这个概念是元朝开始才有的,而唐诗用的都是平上去入,两种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就是说很多用平仄无法解释的东西,用平上去入去解释,就没有问题了,毕竟诗在当时是用来吟唱的。

  第三,律诗是从唐初开始的,至唐末,总共颁布过四次格律。其中一次是武则天的周朝,这次颁布的格律是在初唐的格律基础上,由上官婉儿主导,宋之问直接负责,抱括沈佺期,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等来整理归纳。最后一次经李商隐等人整理后,律诗格律基本成型。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是宋朝时最后完善而后来再没有改变的格律。因此,当我们拿宋朝的格律标准去衡量唐诗的时候,毫无疑问,有些地方就不符合了。我们大家熟悉的格律,从晋朝开始,一直到宋朝最后定型,经过了七百年左右的时间,七百年中,某些作品中出现平仄不符合格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律诗格律必有差异的情况下,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作者,尊重作品的态度,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所以说,在今天,我们去读唐人的作品时,不要盯着平仄不放,否则就会陷于盲目的议论之中而无法自拔。
中小学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