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体裁 > 写作指导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时间:2024-08-26 14:50:36 写作指导 我要投稿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

  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例如:①间:间缝。《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②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③缝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④介入其间,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⑥断断续续,间或。《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⑦隔阂。《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⑧挑拨离间。《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áo)拜,动词。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1)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反通返,知通智。

  (2)假借字,指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如蚤通早,惠通慧。

  (3)古今字,是指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指导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如莫通暮,益通溢。

  通假字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但也有少数特殊的情况,如弟子趣之的趣通促,声母、韵母都不相同。

  3、古今异义词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也有由只表示某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还有由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等。

  (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的词义义项减少了,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意,如今只有劝说之义。让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表示前义了。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

  (4)词义的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是指武士,褒义词;现代是指坏人的帮凶,贬义词。乖古义是偏执,贬义词;现代是听话,安顺,褒义词。谤古义是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现代是诽谤,贬义词。

  4、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完全相同。它在修辞中是镶嵌的增字而目的是拉长音节,使语气更加充足,使语意更加充实。如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意思一致,谤讥两个词语都是批评的意思。

  5、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词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I卷中进行考查。从近几年高考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①判别对所选的几个词语解释的正误;②对某个词语作出多种解释,要求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③区分几个句子中相同实词的不同意义;④题干举出某处实词特殊现象(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要求从中选出与这一现象相同的或不同的词;⑤与现代汉语比较,要求选择加点的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选项;⑥通过文言翻译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考查重点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在复习和学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这些实词及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具有某种特殊现象的文言实词。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009年高考江西卷)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可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推知。根据文意可知,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卖酒者对那些借钱的人说,你们借了多少钱,本金和利息要多少,然后根据偿还能力作出不同的决定,能归还的只要本金不收利息,不能归还的立即把借据还给对方,不要他再还钱了。因此,立在这里是立即,马上的意思。

  【答案】D。

  【备考方略】

  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依据,认真推敲,仔细辨别。根据教学实际,我们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理解和判断:

  1、语境分析法。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视其舟,则离败而胶中的胶,可以从胶出现的语句的前后环境去分析。上文的视其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间一句是说舟船破并搁浅在河边。由此可推断出胶是搁浅的意思。

  2、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和追,只有从结构上对举分析,才能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中的容止一词,结合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意为容貌举止。

  5、成语对应法。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中,保留了

  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

  6、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

  【考场失误】

  文言文实词,考查的内容多,范围广,用法灵活,有的因多音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古今意义容易混淆,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变化。学生考试出现的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明语境而误解。如法弗能正也中的正字,有的同学把它理解成正确。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的,但仔细分析,就发现是错误的。法弗能正也是一个复句中的分句,前一个分句是民不知礼义,述说一种状况,接着说法弗不能正也,法不能正,什么能正呢?非崇善废丑,不向理义,意思是(百姓)不崇尚善良,抛弃丑恶,就不会向着礼义。结合整个句子,我们就可以知道作者是从礼义、法律和道德关系的角度上说的。法弗能正在语境中不能说成法律不正确,而是说法律不能解决不知礼义的问题,而只能靠人们自觉地崇尚善良、抛弃丑恶来解决,可见法弗能正的正后面省略了之,因此,正应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2、不知音节变化而误解。古汉语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的词以双音节为主。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两个单音节的词;今义是一个双音节的词,表示某个地点、区域。又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古义为指出,给……看两个单音节的词;今义是上级机关给下级机关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一个双音节的词。

  3、不会借助熟语推断而误解。在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都保持着文言文的词义。如短兵相接中的兵是兵器,《过秦论》中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兵,也作兵器讲。有的同学在解答轨遂投遁走中的投,误解为投奔,显然不对。此题比照成语投笔从戎中的投,就可知意义为抛弃、扔掉。

  4、不知词义对举而误解。在古汉语语句中,相对应的位置上往往使用的是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如蒙故业,因遗策中的因,切不可理解为因此,或于是、就,应该由前句中的蒙(继承)推知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