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体裁 > 写作指导

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二)

时间:2024-08-26 14:48:03 写作指导 我要投稿
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二)

  七、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3.动词。可译为:“做”、“当”、“成为”。  八、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十、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十一、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十二、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