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体裁 > 写作指导

32个文言虚词详解(六)

时间:2024-11-27 01:25:08 写作指导 我要投稿
32个文言虚词详解(六)

  二十八、于  1、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例:①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  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8、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10、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二十九、哉  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③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2、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②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4、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例:幸宁心哉!  三十、则  1、却,可是。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那么,就。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③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④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⑤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不然,则其所疏远。  6、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7、只。例:不依公道则爱钞。  8、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9、原来已经。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则是]只当是。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三十一、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②客何为者?(者:指人)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④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⑤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①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9、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十二、之  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然之。(之:它,指上文李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2、的。例: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4、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