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之所以能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神情轻松,情绪激昂,才思敏捷,妙语如珠,都是因为对课堂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可是,这种兴趣从哪里来呢?我们以为: 1.源自于贴近现实的习作话题。兴趣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如教师觉得有意义的话题,却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一样,某些在前代被人们所推崇的事物由于时代的隔阂却难以激起学生的热情,甚至还会招到他们不屑一顾的鄙视。教师在确定作文话题时,若能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找准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欲望的主题,使所定的主题尽量接近学生所能耳闻目睹到的现实范围内,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现实的理解,还会由于所要写的是同时期发生的事情,有了写作兴趣产生的心理情感基础,就能够变被动的“要你写”为主动的“我要写”,这样写作的训练过程无疑也顺利而有意义得多。何老师的这节课,是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见过、听过甚至于做过自我介绍,这就有了一个情感的共鸣和生活的基础,说、写就不会感到高不可攀了。“特别”两字,又无疑暗示学生,本次习作不同于生活中常见的自我介绍,这就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自我介绍还有特别的?什么的自我介绍算是特别的?究竟特别在哪里呢?在这样心理驱使下,学生自然兴趣盎然,情绪激发。 2.源自于富有创意的训练形式。古语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何况小学生都是“兴趣至上”的。如果习作教学总是按着“审题、选材、构思、作文、修改、定稿”这个这套老模式来进行,恐怕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看来,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让每个学生“怦然心动”,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特别的自我介绍》这节课,显然在这方面是动了心思,费了脑筋,下足了功夫的。在师生进行习以为常的自我介绍训练,大家感到视觉疲倦之际,教学进程突然来了个峰回路转:教师充当“模特”角色,把自己身上的特点通过三幅画来表现,这犹如神来之笔,赋予“自我介绍”以新的元素,让人眼前一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也把自己的特点先画成简笔画,再说出来,习作课堂上可以像美术课一样动手画画,学生能不格外来劲吗?就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习作成了游戏,成了乐趣,此时此刻,“说”已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了。 3.源自于亲切幽默的教学魅力。不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上,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四十分钟内始终维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强烈的兴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调节与转换。丰富多样的教学用语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何老师的课堂语言,幽默风趣,又不失灵动。当学生表达不准确时,老师说“这么说下去,何老师没脸回福州了。”当学生说得好的时候,老师说“看来,我就是大河的象征。”“送你个外号:双螺小天使。”这些话语犹如润滑剂,给课堂带来了活跃,给学生带来了欢乐。也许正是受到老师生动有趣语言的感染吧,学生的发言也是妙语如珠,精彩纷呈:“这样学何老师说,算不算是盗版?”“我的嘴里没门牙,它是个不负责任的守门员,三年了,也不见踪影。”这正如苏联教育家柴可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4.源自于心理需要的充分满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因为每一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欲望,那就是表现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作为成年人,可以在工作、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表现自己,机会相对较多,而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小学生,学校、课堂自然就成了展示自己的最佳舞台。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学生去学校上课,与其说是去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去展示自我,如果在学校、在课堂上,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不快乐,就会觉得没意思,学习就成了一种负担,这恐怕也是许多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吧。何老师这节课就充分关注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欲望和心理需求,创建了多种多样的机会和平台,如模仿老师介绍自己、看老师的画猜老师的特点、给自己的特点画画、展示画面表达画意等等,再加上老师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鼓励、点拨、矫正,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对话热烈,学生感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的是表现的快乐,怎么不个个神采飞扬,人人兴趣盎然,洋溢自信的微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