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见精巧,临川先生的《伤仲永》思辨超人,随笔挥洒,凭一篇别致小文,引发人们不倦地探讨,不断地截获可圈可点的阅读知觉――立意上,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方仲永5岁即能吟诵诗词,确有比众人聪明之处,但后天不努力,也是没有什么作为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缺点很多,起点不高,但经过他后天的奋发图强,一心进取,还是会名留青史,可得许多人赞扬的。 选材上,见闻交织。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见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以闻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 剪裁上,详略有序。课文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暗示其前途无量,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而写其父的贪利之举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则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状况,引人深思,道明了伤的内容。这样处理,清楚地体现伤的含义,内容集中而主旨确然。 表达上,叙议结合。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第1、2段写方仲永的始末表现,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阐明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强学习,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手法上,先扬后抑。从整个文章来看,作者显然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题目中的伤(哀伤、哀怜)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因此叙事部分十分着意写方仲永的幼年,极言其才能何等的出众,却只是粗线条带过此后的情况,对比之下,表达出作者的惋惜之情;尔后就事说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就画龙点睛,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行文上,言简意赅。一是精当传神地用词。如在第1段中,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更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出,则把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二是全篇的行文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感悟上,天赋人为。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天赋这样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没有理由不加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然的话,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