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考试了,我不禁想起以前期中考试的情景…… 那次考试总体来说可以用钩哥(我们的语文老师)评价我们作文的三个词来形容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惨不忍睹!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刹那间,我屏住了呼吸。面前两个鲜红显眼的数字令我目瞪口呆。上帝啊,我的语文成绩有了历史性的突破!离不及格只差那短短的一步之遥了。这个成绩是空前的,可不知道是不是绝后的。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这是自食其。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古人云:风萧萧兮,易水寒。今我叹:考试结束兮,我玩完!亡羊补牢,无济于事啊。想不到自认优秀的我如今也会落到这般田地。说到原因嘛,是多方面的。其一也是首要的当然是自己不知道努力,没有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有的只是那三分钟的热度。这种种恶习是酿成失败的主要原料。当然,古往今来,凡成大事,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融汇。幸运女神这次从我身旁俏然而逝,没有得到她的青睐,又怎能不落到失败的深渊呢?能爬多高,就能跌多深,我算体会到了。 拿起试卷一看,触目惊心!那一个个错叉好似一把把尖锐无比的刺刀,扎的我快要窒息了。该对的没对,该会的不会。今晚即将上演家庭不定项式乒乓比赛,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或男女混合双打。啊,吾命休矣! 小小的考试透露出我内心的那一份自满,那一份狂傲。让我知道自己在众人之中是多么渺小,多么不堪一击!这也算是对我一个小小的惩戒吧,为我敲响了警钟,也提前给我打上了预防针。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失败也许是成功的前兆。一次成功也证明不了什么,它终究要成为历史。我们不可能未卜先知,只能凭着自己的那一份付出,去期待丰硕的收获! 努力吧,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犹记得一次考试之后评改作文时的玩笑话:我找到了一个快速改作文的好办法:只要看到‘陶渊明’,基本上可以给个42分左右了,那次作文的题目已经忘记,分数的高低当然也绝不可能如此草率,但全年级一千三百多份作文将陶渊明共同供奉的虔诚的敷衍场面至今历历在目。不止这位一心逃离世俗的脱尘隐士千百年后讽刺般的反复被尘俗的学子扯回世俗,与之类似,屈原,李白,文天祥,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这些本应光芒千古的名字在被几乎全体学生当作万金油来使用的今天,也许成了很多作文评改老师眼中麻木的反感、、、、、、 上个星期练习了一次材料作文,材料基本内容是关于人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时,应坚守自我还是随波逐流的问题,学生基本观点倾向于前者本于意料之中,但让人忍不住愤愤的是两个班级能够不以此立意的竟然仅有区区十几人!更为不舒服的是绝大部分作文的基本结构也非常类似:几个雷同的事例,几句堆积辞藻的挂着慷慨外衣的锒铛口号、、、、、以至于读完了百多篇这样的作文让人下意识的产生了一种幻觉,没有了身临其境的理性推敲和感性体悟之后的苍白,似乎屈原等人的坚守并不如何困难得让人仰望、、、、、、 高二,我任教一地区班一市区班。单就成绩而言,前者自然明显好于后者,课堂反应,课后作业的认真程度也都令人远满意于后者,但让人深思的是,几乎每次作文当中视角较为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那些作文中,大部分却属于这个各方面都相对较差的市区班、、、、、、 写到这里,眼前不禁浮现出那些熟悉的面孔,什么才叫好学生呢?认真,守纪,尊师,这样的学生确实让人喜欢,可放下这种喜欢,当全体同学都成了这样的好学生时,是教育的成功还是末路呢?至少单从作文的角度,已经蔚为壮观的呈现了这样的场景:一律的思想高尚,一律的孝悌友爱,一律的阳光正直,但,或者,一律可以换成一样,学生成了流水线上的统一产品!可以对学生发一番恨铁不成钢的愤慨,但静下心来,错的不是他们,他们仅只是受害者。市场上充斥着各类论据大全,老师也喜欢把很多可资论据的材料整理给学生,目的不外乎试图改变这种论据单调的局面,可仔细一想,难道这不只是将如此的单调由紧窄变得微宽一点吗,学生只是模式化地增加了几瓶万金油而已,五十步笑百步!报纸电视的新闻是耳旁风,昨天的所见所感是记忆的沉淀,只有书上有的,老师教的才是论据,仰天欲呼!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没有沉淀,只有堆积,或许后者更为清晰壮观,可是前者铅华洗尽之后的那一点晶莹何时才可让这些懵懂的学子啧啧惊叹? 个人较为倾向于大语文而非寻章摘句课本中来课本中去,因为仔细想来,我个人如今脑中的语文绝大部分似应归根于小时侯胡乱翻的父亲书柜里的那些似懂非懂的书以及由此形成兴趣之后大大量的无目标阅读。具体而言,很难说积累了什么语文知识,但那种不可言传的对文学的认知却积淀在印象的最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以后接触到的各类文学知识。我很想把这样的体悟带给学生,引导他们多读些课外书,启发他们以欣赏的态度去读课文而非学课文,直至直接以阅读课的形式体现这种想法,但最终遇到的阻力却相当的大,课外阅读,好些的学生,课外是完成作业练习的时间;课本上的文章,好学生更习惯于当作高山仰止的经典去分析和学习,那不是文章,是资料与典籍的混合体;至于阅读课,很多以成绩为重的学生只把这当作与考试无关的浪费时间。至于差些的学生,能做到这些则真是让人欣慰不已了。学生如此,就老师而言,即使明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明知学生自我体悟的不可替代,然教学进度光明正大地摆在面前,必做的练习怎忍空白,而时间只是有限,何以抉择? 也许,今后,改变学生这根深蒂固的烙印该是正常教学之外的重中之重了。除直接的讲道理,谈个人体会之外,当以学生的心得交流和长时期的阅读课来实践这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