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初名元善,浙江嵊县人。21岁入北洋大学读矿冶,4年后赴美国留学,改读经济。28岁毕业于耶鲁大学,32岁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1915回国,曾就职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历任教授、经济系主任、商学院院长等;讲授过银行学、货币学、财政学、保险学、交易所学等。自20年代起,不断有经济学论著问世。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他身兼立法院财政、经济两个委员会的委员长,主持制订经济法律,如票据法、交易所法、公司法、土地法、商标法、营业税法、银行法、商业登记法、保险法等。其间,他“发表多篇论文,阐明各种立法的意义、原则、程序等,在我国经济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949年9月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召开,马寅初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旋由周恩来推荐,以党外人士出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是陈云)。又兼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后调北京大学任校长。1951年9月,北大12位教授响应中共号召,“发起北大教员政治学习运动,由此开始,首先在北京、天津各高等学校教师中开展了一个比较集中的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注7〕其初,马校长曾致信周总理,“敦请”毛刘周朱等领导人来北大做政治学习的“教师”。谢泳认为,此举“有损他个人名节”,因为“以北大校长的身份,请政界显要来做北大的教师,这不是书生本色”;同时指出,那场为时一年的政治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知识分子的第一次清理,为随后到来的1952年的院系调整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从此以后,知识分子就开始变得谨小慎微了”。〔注8〕海外史家也认为:此运动的实质,是“缓和”了“把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改造的措施产生的紧张状态”;并联系到“斯大林控制俄国知识分子的前例”,以及此前中共“在延安和哈尔滨的经验”。〔注9〕
但毕竟,马寅初更关注的是经济建设。为适应建立俄式计划经济的要求,他以古稀之年苦学俄语。1953年,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完成不久,他就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了人口计划问题。出于政治上考虑,直到毛泽东、周恩来1957年初相继在正式场合作过类似表述后,马著《新人口论》于“百家争鸣”期间由《人民日报》发表。不料,此文却跟其时正准备打成右派的费孝通、吴景超等人观点“汇成一股潮流”。〔注10〕在随即开始的反右中,《人民日报》根据陈伯达指示,率先对《新人口论》发难;继而毛、周及刘少奇重新表态,康生更是层层加码。马寅初则“匹马应战”,据理力争,“顽抗到底”,直至文革结束。〔注1〕这期间,他跟若干年前一样,再次显示了忧国忧民、忠于真理、不畏权贵的气节。虽然,这场“辩论”跟当时所有大批判一样,算不上学术之争。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控制人口的学术、政策主张,在中国已有上百年历史。论者除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之外,还有陈达(1892~1975)以及上面提到和没提到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注5〕也在1957年,美籍学者何炳棣在介绍“中国的马尔萨斯”洪亮吉(1746-1809)的思想后指出:“6亿人口的存在--这既是中国的力量,也是弱点--已经使讲求实效的共产党国家,开始采取限制人口进一步增加的政策。”〔注11〕对此,《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讲的更具体:1955年,“一位敏锐的观察家曾预言:‘(新中国)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官方把计划生育作为强制性措施的政权,可以肯定,这些规定将会被普遍接受’”;还提及当时已经出现了包括“吃活蝌蚪”在内的控制生育技术的所谓“发明”,却没涉及马寅初《新人口论》。〔注9〕由此可知,马氏人口思想既非首创,而所具有的独特性,或许更在于他是以著名经济学家兼党外高层参政者身份,断言“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人口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