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通过乡试的学子们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为酬壮志报国家。而今日,报国无门已成无所事事者的托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非必过“独木桥”已成现实。但亘古不变的是“赶考精神”的传承。 “赶”即追逐,亦有时不我待之意;“考”则可广义的理解为最终目标的验收。“赶考精神”在我看来,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与对美好结局的希冀,是向上求索的目标,也是脚踏实地的稳步前行。 国家在赶考,1949年三月,毛泽东主席将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考的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面对复杂形式的解决能力与领导一个国家的魄力与胆识。七十年来,党和国家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赶考精神”在一个个五年计划的脚踏实地中走来,令一个固步自封、了无生机的国度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国家,这便是党交给人民的完美答卷。 中华民族在赶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最坚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正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动力,走在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而能推动民族前进,达到“考场”的,是少数精英的引领与大多数普通人的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人民英雄们默默的,有意无意的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在赶考路上。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坚守开山岛三十二年,其对祖国的热忱与忠诚,便是“赶考精神”的一部分。袁隆平以九十高龄奋斗于一线,其上下求索的精神,敢于实践乐于动手的精神,也是“赶考精神”。修理天安门广场的“华灯班”在五十度条件下确保华灯正常运作,其于困境下的坚持亦是赶考精神。而王继才夫妇二人守岛无差漏,袁隆平“超级稻”亩产数1200,华灯于夜晚初上,都是赶考者为国家、民族交出的不朽答卷。他们的答卷促成了国家在赶考路上的进步。 于我们自身,一次次的赶考浸透着我们的汗水与辛劳。能力与本领也得以锤炼。正如古时的先贤,今日之先辈一般,我们也怀揣着理想走在了赶考路上,虽“道阻且长”但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赶考精神”走向一个又一个考场,完成人生的答卷,实现自我的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有一分光,发一分光,有一份力,出一份力,不必计较多少。”赶考不亦是如此吗?积土成山而风雨兴,我们亦应竭诚努力,为自己,为民族,为国家发光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