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难以想象,如果幼鹰不独自经受自然的磨难,又怎能展翅于苍穹? 我难以想象,如果梅花不独自承受秋风的萧瑟,又怎能傲放于严冬? 我难以想象,如果男孩不独自承受摔跤的痛苦,又怎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儿? 在老鹰的关心下,幼鹰的命运是生于鹰穴,死于鹰穴,多么令人寒心啊!不经历秋风的洗礼,没有梅花会傲放于严冬。男孩只在他人的关心下成长,何时才能走出保护伞独自生存? 伞外的世界与伞内的世界根本不同,伞外的灾苦比伞内更为艰难,又没有任何人的保护。如果不早点学会对待挫折,形成依赖心理,那就如同有一天把深海鱼类捞上海面,因无法快速适应压力而死亡。 现在有些大学劝退无自理能力的学生,难道不足为警示么?公安部统计,许多青少年犯罪是由于无法适应家庭给予过多关心而社会人心冷漠所致。 学会自己独立面对挫折,自己爬起来,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成就大业的奠基石,越早越好,走出保护伞。 苏轼学会了承受挫折,并没有乌台诗案一蹶不振,而是信步雨后,一蓑烟雨任平生。 曹雪芹没有被一把辛酸泪吓倒,而是勇敢地走下去,给世人一部惊世大作――《红楼梦》。 刘翔敢于从困难中爬起来,独自真正站起来,不畏挫折,以12秒88成为世界记录的保持者。 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丁晓兵,在失去右臂的苦难中站起来,二十多年一直是英雄。 如果一直呆在保护伞下,我想世上又会少了苏轼、曹雪芹、刘翔、丁晓兵等这些人,少了那种人生的伟大精神,而快些走出保护伞,就会尽快得到受到挫折的机会,而在失败中培养坚毅的精神。 尽早走出保护伞,是我们提前适应大环境与认识自我的过程。 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人,就是因为早早离开关心而独立,才变得成熟。洪战辉一人挑起一份家庭的负担。因为他早已走出保护伞,早已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走出保护伞后,我们与世界对话,与心灵对话,获得前所未有的知识与技能。 外面的世界不一样,充满艰难;为了得到成就人生大业的基础;获得与世界、与自己对话认识自己。所以,早点走出保护伞!暖风吹人醉,疾风见劲草。 这早已是我们见惯不怪的都市场景!一群大学生打包将成堆的脏衣服带回家,斑马线上的青年由年迈的祖母督促着,父母哄着被老师批评后的小愤青…… 爱已无处可逃,像干热风席卷而来,滋润的是一大群中国孩子。 这种爱不是不让我们感动,只是在感动之余,许多更为珍贵的东西都被轻描淡写地一提而过――爱还是潮水般涌来,孩子依然是那个在荒岛等待救援的无助者。 当辛辛苦苦的付出换来的是漠然麻木或者惊心触目的杀戮,我们或许该停下来思考一下,干热风式的爱是拯救了一批孩子,还是摧残着我们自己? 他也是一个孩子,与所有的孩子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说他没有父爱或母爱,显得不切实际,至少这种爱对他来说是不完整的。他从一个男孩过早地成为一个大青年,布满血丝的双眼,写的尽是不屈与抗争。 温风拂面的感觉他从不敢奢望,疾风骤雨已成为生命的一种常态。在厄运中盛开成一朵绚烂的花。我们都知道他是谁,他就是曾经赚取中国人大把大把眼泪的洪战辉。一个在疾痛惨怛中辛苦辗转,连喊父母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一群在和风细雨中徜徉恣肆,却连最基本的行走都快忘记。家庭在两段不同的宿命中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与学校仿佛已被遗忘,三个大人一个孩的四角戏总让人觉得生疏。是学校、社会的缺席让家庭在孩子成长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是这种固有的弊端造成中国的教育失衡? 西方早就提倡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步走战略,在各阶段又详细分划,相互补充,做到家庭教育不过头,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从中走出的是体格健全,品学兼优的科学家、工程师、诗人……而我们从家庭中走出的是娇生惯养的柔弱宝贝;从学校走出的是两耳不闻天下事满嘴谎话流行语的新新青少年,从社会中走出的是疲惫不堪的烟鬼、酒鬼、网虫…… 中国人总是那么无私奉献,也许父母之爱只是一股摧人的干热风,相反,一场从天而降的疾风却能吹出几株劲草。 这样的独角戏不能上演,结局只会是两败俱伤。在我们跌倒的时候,需要家的温馨,教育,社会,学校的搀扶,这样的爱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