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学军中学 高三 吴叶子(保送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常听说,人这一辈子生来就是要忙碌的,直到忙完了这一生,入土才得以“安”。孔圣人用一生来做学问,而子贡一时倦于学习便有退缩之意,自然应用“生无所息”教导他。然而,这“息”也是一门学问。所谓“生息”两字,息以生之。 古时帝王凡开朝建代之时,多令其子民以休养生息为重,可说是休闲文化的鼻祖。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也可称得上是建立在“休闲”两字之上:古人崇尚琴棋书画,今人推行旅游运动,无一不形成一种风尚。而中国的名人志士,在休闲方面更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李白饮酒赋诗,陶渊明隐居田园体会自然,欧阳修酒会诗友写下旷世名篇。狭隘地理解“生有所息”既是放弃对梦想的执着或者是对坚持不懈的颠覆显然是不够明智的。人生好比是一个挂满名作的艺术长廊,若是永无止尽地走下去,很容易就产生审美疲劳;若是走走停停,沿路收集点滴地感悟,到终点时则是充实幸福的。我想,明白怎样“息”或许也就明白了怎样“生”。 现代人习惯用简简单单的“效率”两个字来评价一切事物的好坏――人如果想要成功,必须在单位时间做最多的工作。仔细斟酌这样的观点,透露出的是一种过于片面的人生观,和把“息”等同于“惰”的一种思想误区。恰恰相反,“生无所息”未必意味着碌碌无为,而碌碌无为却往往是“生无所息”的产物。人活于世,如果只是空洞的躯壳,就无异于一个非生命体。我们需要用“息”的方式来沉淀,来感悟。其实我认为,“休闲”比“休息”更接近于这里“息”的概念。小到品茶观景,大到书法行文,人们以休闲的方式积累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一种浑然天成的人生观――休生以养性。 回到“息以生之”四个字,“生”绝不是生存、存活如此肤浅,而是一种生活,乃至人生观。而休闲,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空间,使人的精神得以沉淀,甚至是升华。诸葛亮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而“息”的学问正在于可以达到“息以明志,息以志远”的境界。生无所息,走的是高速公路,路是平坦的速度是飞快的,然而一路走来,心中除了满满当当的疲倦又塞得进多少精神风景;生有所息,走的是铁路,穿过田园江河,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没有散落任何沿途的风景,得到的是一座精神的花园。 故曰,生有所息,息以生之也。 生无所息心尚足矣 学军中学 高三 黄超(保送四川外语学院法语系) 有时甘愿自己是一只没有脚的鸟,只有一路飞行,一路哀鸣,没有停歇,没有停歇……而不像别的鸟,一生庸庸碌碌,离开不了栖息的林子。我想我的一生或许只有短短的5年、3年,甚至更短,但我一定是一只用自己的汗水、信念在天空中留下痕迹的鸟――双翅变得无比坚硬,目光更加笃定,心却愈为温厚。 伏尔泰曾说:工作使人免除三大流弊:生活乏味,胡作非为,一贫如洗。 我想:如果生命是一条长瀑,那工作就是促使水下坠的重力。冲出悬崖的瞬间,就是我生命的开始。不论我是否愿意,我都在做最美的飞行。停滞,只会让我难堪。山石是我的中转站,即使是停歇,我也不忘绽放出生命的彩华。急速下坠,让我喊出响彻大地的呐喊;激烈冲撞,更能让我迸发出心的色彩。高节奏的生活让我只能在无息的运动中不断思考,思考如何创造一滴水的精彩;而决不甘心让自己的生命只停歇在荒园蔓草之中,只任凭清风推动我思索,沉于无聊,耽于空想,流俗于陌陌郊草。 “四季的变换,就像一幕幕令人激动的,无休止的戏剧,从我指尖流过。”生命是这样的短暂,但却足够要求我们铺平一条属于自己的轨道。就好像雨后平路上流淌的细水,忙乱地找不到出路,必然会酿成无尽的悲伤一样。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回归轨道的方向。如果生命是一块精准的表,那工作就是它肚里完美咬合的齿轮。规律的运转,为人生的日夜春秋做出科学的代序法则。越是精密的设计,越能拥有精确的走时。我的工作让我不至于像一个没头苍蝇乱横冲直撞,或是像疯子一样乱伸手脚。而是在短暂的时间中创造出我的价值。直到阖棺而定的那天,我即使不是一个伟人,但也绝不是一个痴人、疯子。 有时希望自己有尼采的魄力,能以太阳自比,在万丈金光中刻下一世英名。也许你会认为我年少轻狂,只是梦中诳语。可你又如何能知我的天空中不是繁星点点?如果生命是一片流动的天空,那么工作就是这流程中的一抹金辉,像太阳一样的熊熊燃烧,耀眼自身,温暖他人。切不可成为一轮荒月,任由其他星球左右体温,调换圆缺,一无所有。工作使生命异常饱满,就好像一只装满蜂蜜的罐子,不仅增加了罐子的质量,更充实了它的内涵,附加了其价值。 人生就是一部行走录,一路经过荒漠海洋,顿生一片辽阔;又遇崇山峻岭,更添一分曲折;还有无穷无尽的花海果林,增加丰收的喜悦……一切一切,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工作是生活的资本,工作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必然途径。生无所息,雁归,水潺,心尚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