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玉河暗潮生”一本五十多万字的书竟是让人无法释手,读罢,内心是万分压抑的,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合上书,却不住想去再次翻阅。毫不夸张的说我读完后内心是悲伤的。因为我曾几何时通过一本书里感受过这样的矛盾,这样阔大的场景!
读这本书我第一次这么真切的了解到穆斯林,了解到回族。我们不能一味地说穆斯林,伊斯兰就是极端的恐怖的。至少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他们的信仰是纯净的,高尚的,就像书本纯净的白色封面。这是一个穆斯林的家庭的故事,这是一个玉器的故事,故而这注定是一个穆斯林圣洁的篇章——充满悲剧的美感。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我想这是现在与过去两个世界,也是两代人两种思想的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在作者笔下形成了两条主线,愈演愈烈最后出其不意的汇合,揭晓所有的谜底,不得不感叹作者的写作手法的精妙。
说了这么多,这部小说的结局是一个悲剧,很多读者认为这是由主人公韩子奇一手造成的悲剧。他放弃朝圣之路,一心留在奇珍斋,做梁亦清的学徒,后来娶了师傅梁亦清的大女儿梁君璧为妻。他难道不知道这根本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凑伙过日子吗?继而又在战争时留下妻子和儿子逃往海外,与妻子的妹妹梁冰玉产生了爱情还生下了韩新月?不过读完全文,我并不反感、厌恶这个为玉献出了一生的人。我想象这是一个年轻时英气逼人,中年时温文尔雅,晚年时气度非凡的男子。或许他本该是,然而在婚姻爱情面前,他由一个“能言善辩、顶天立地、有胆有识的男子汉”变成了“吞吞吐吐、优柔寡断、畏畏缩缩的侏儒”。所以我对这个人物更多的是同情和惋惜。韩子奇有一个很显赫的称呼“玉王”,他痴迷玉,执迷不悟。临死之前他才顿悟世间充满了迷惑,原来他痴迷了一生,被“玉”驱使了一生,那些“玉”不属于任何人,他同以往的爱玉人一样只不过是“玉”的暂时守护者,“玉”最终还要从他们手中流失。不得不说玉,陶冶了他的一生,也毁了他的一生。所以这样一个人物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失败的爱情,失败的事业,又怎能将全盘的悲剧全都怪罪于他呢?
要说读完此书,又爱又恨的?是韩太太,也就是韩子奇的妻子梁君璧。她让人怜,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家庭的重负,更没有学习、接触知识的机会,书中不难看出她把一生都寄予给只是“合伙过日子”的丈夫韩子奇,然而有句话说的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让人恨,她耽误了儿子韩天星的幸福,她反对女儿韩新月的想法,甚至再一次拆散了女儿的幸福。书中的穆斯林家庭不断变更,人,也不断在变。至始至终不变的是韩太太虔诚的信仰,她一心向着安拉,她是圣洁的?我无数次这样问我自己,她的信仰是高尚的,可她的行为?她的思想呢?这个故事的发生介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书中只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的故事,可在中国的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个家庭遭遇了这样的悲剧呢?今天是文化大革命50周年,五十年前发生的这场运动到底是有多可怕呀,我想书中也有所映射。思想的闭塞,文化的缺少,以至于人的心理都扭曲了……书中梁君璧对着韩新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宁可看着你死了,也不能叫你给我人现眼!”这是一个母亲,退一步说,这是一个姨母对侄女说出的话么?在现代这样的话是多荒谬刻板啊!因为回回不能和汉人在一起的教义,梁君璧硬生生地逼死了新月,逼死了新月的爱情。然而,当韩子奇临终时说出“我…不是回回”这颤抖的嘶哑声音时,我们突然发现这又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痛的讽刺。新月也不是真正的回回,但是不是真正回回的新月却因为回回的身份被母亲阻止了她爱情,而那个忠实的穆斯林梁君璧却一直和汉人生活了一辈子。她失败了,但她的失败又不能说是韩子奇的胜利,毕竟在这一家的人生历程中,因为两种不同信仰扼杀了几代人的幸福,缔造了两代人的爱情悲剧。
而梁冰玉,新月的亲生母亲,是我在书中最敬佩的人。同样在那样的时代她却崇尚独立、自由。这样的精神在现代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推崇的啊。小说的开头亦是小说的结尾,梁冰玉怀着对家的渴望,对新月的思念回到“博雅”的时候,故园已不堪回首月明中,“博雅”朱颜尽改,人世沧桑,“人没了,全都没了。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没了”。当听完天星说的这句话的时候,估计她的心情,恐怕是心如刀割吧。何尝不是呢,我认为女主角韩新月是这本书中最单纯明朗的部分,当我读到上天无情的带走这个女大学生羸弱的生命时,我留下了眼泪,真切的眼泪……
穆斯林是不崇尚奢华的葬礼的,他们的葬礼有严格的教义在里面。然尔,这本书,这个名,霍达将最完整的葬礼给了这个女孩子。这个始于葬礼的故事,也止于葬礼。似乎是劫数,似乎是命运,然而那些新生命,又让人看到了希望。为这样一部文学作品落下几滴清泪我想是值得的。
最后用一位读者的话来总结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