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体裁 > 哲理典故时事论据素材:《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为什么这么火?_1500字

时事论据素材:《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为什么这么火?_1500字

时间:2025-01-02 01:24:07 哲理典故 我要投稿
  前一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引发收视狂潮,就在大家还津津乐道之时。央视又出大招,重磅推出新节目《朗读者》。
  《朗读者》仅仅推出一期,就在网友中间点燃了视听热情。豆瓣评分居然高达9.3分,网友惊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
  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一直存在生硬呆板、曲高和寡的问题。这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和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功俘获观众的芳心,让人欲罢不能呢?
  “这个节目能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
  疯疯癫癫的综艺真是看够了,打打闹闹的真人秀也烦了,静下心来想想,在喧嚣的商业娱乐节目面前,我们除了消耗了时间,又还得到了什么呢?那么多优美的文字等在那里,那么多雅致的诗歌等在那里,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比那些甚嚣尘上的娱乐节目不知高明多少倍。
  生活和情感的真谛在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繁至简。小伙伴你们是否愿意,回归到诗文的静谧海洋里?
  素材解析
  看过这两档节目的人,不难发现,其核心都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若在前些年,这样“文艺范儿”十足的节目,肯定曲高和寡,相信没有电视台敢冒险去做。曾几何时,一说到文艺节目,人们有个共识就是“哈哈乐”——发疯似的搞怪、搞笑,奉行“娱乐至死,收视第一”。甚至为了追求收视率,不惜重金从国外购进节目模式,刻意模仿,复制时代的娱乐。然而,一阵风刮过去后,就什么都没了。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热播,却与此有别。它是在传统文化升温的背景下,迎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近年来,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节目受到追捧。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短期内就收获了200万次的点击。那些身居故宫深宅大院中,每天和各种文物为伴的老工匠,竟受到“90后”“00后”的追捧。这本身就释放了一个信号:对于文化传统,人们不但有兴趣,而且已在自觉寻找与研习。
  蓦然回首,就发现曾经的我们都“病”了:我们所追求的只是上档次的生活,是物质上的丰盈。每天埋头,匆匆赶路,从来不曾安静下来,抚慰空虚的心灵。GDP直线上升,人们却一直打不起精神——欲望越来越多,阅读越来越少,精神越来越空,灵魂越来越轻。
  其实,人类的发展,不仅是一部物质生产史,更是一部文化创造史,一部精神文明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经济是筋骨,精神是灵魂。筋骨软弱,无法坚强独立;同样精神空虚、失去灵魂,就会迷失方向。我们这个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路传承如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这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昂首挺胸的资本,也是我们走向高远的动力。
  然而,曾经心浮气躁,盲目追求,总感觉外来的东西好,有一天,突然回头,才发现身边的才是最好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出现,恰如甘霖洒向干旱的土地。传统文化的回归,必将带来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两档节目受热捧也暗含着文化的隐忧。因为它恰恰说明了当下民众对文化的渴求与文化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这也给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们的观众拒绝那些庸俗的作品或节目,观众需要有内涵的好作品、好节目。
  生活提高了,精神同样要丰满,我们不是没有灵魂的机器。传统文化的升温,是必然的趋势。
  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朗读者》终归是一种碎片化阅读,或者说是一种“快餐阅读”。一个电视节目形成的文化冲击只是抵达了问题的浅层,国人“读书少”、“阅读缺乏”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它需要深层文化意识的觉醒。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时事论据素材:《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为什么这么火?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