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议论文:虽迷惘,吾心向善_1200字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古老的中国智慧一语点破当下社会的矛盾处境:想要伸出援手,传递善意;却又害怕自己的善良只招来他人的利用与恶意。那么,这种行善反被人欺的现象从何而来?
于施善者的角度而言,这是由于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他们有一腔爱他人之心,却偏偏忘记,自身的善意也许换来的只是他人一副虚伪的面具。他们急切的想要救人于水火之中,却忽略了保护自己。于受善者的角度而言,他们中的一些人把他人的善意当做了免费利用的工具。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泛滥让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撕下虚伪的面具,以恶意回馈善良,既然虽然付出了善良,常常却反遭其害,我们还要坚持善良吗?
歌德曾说:“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然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所以即便我们在行善之时,受到了他人的欺骗,利用,我们却仍可以清晰的看到:善良,仍然是一条通往永恒的正途。
善良是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出生贵族的托尔斯泰将全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身为俄国农奴制既得利益者的他却梦想解放所有的农奴,与农奴们“一起生活”,即便因此遭到了妻儿的误解,甚至是农奴的怀疑,他却终其一生将自己的善意洒满世界的每个角落,在给予中得到快乐,在善良中走向永恒。善良可以丰满个体的人格,塑造真正的道德修养。
更进一步说,善良所体现的利他主义的核心,其实不仅不是软弱的代名词,更是人类漫长进化历程所保留的生存要素,正是由于人类群体中存在着利他主义者,即使在短时段来看损害了个人利益,但从长久时段来看,却帮助了整个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灿烂文明绽放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行善?
首先要学会利用社会资源行善。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壮大,任何需要帮助的对象都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因而想要切实的用善良改变他们的生活,社会的力量不可或缺。就如获得本年亚洲设计金奖的“寺庙零食俱乐部”,它的创始人——日本住持松岛靖朗因为不忍贫困的孩子挨饿,于是以各寺庙无人使用的贡品为起点,号召各社会力量加入零食俱乐部,让数十万孩子的童年也有了美味的食物。通过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它极大的扩展了受助人群,让阳光洒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有回报”的行善。“有回报”不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实现行善可持续化的手段。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办的“乡村银行”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不同于一般以捐款为主的乡村扶贫,它以高利率为广大穷人提供借款,以维系自身的生存,也有效防止了腐败式的扶贫,并将所得收益继续用于帮助穷人,真正实现了可持续的行善。相反,1996年成立的庄妈妈净菜社虽然有着为下岗女工提供生活保障的企业目标,但它只讲形象,却忽视了企业效益,不久就只好停业,于是这些员工“再次下岗”。因而,“有回报的行善”不仅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投机行为,更是一种善意持续化、扩大化的大善之道。
虽迷惘,但我始终坚信:这正途,必然是一条信仰善良的向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