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文化味_900字
春意绵绵、暖阳照耀的大地终于又迎来了她崭新的一年。湛蓝湛蓝的天空下飘扬着清脆的鸟鸣声,仿佛在宣告着寒冬的出演已经落下帷幕;盏盏大红灯笼在和风中摇曳,家家户户门前的花朵和桔树装点着这个缤纷的佳节。可是,人们心中却总是有种落寞与空虚,仿佛缺了点什么。 人们常说,现在过年总感觉没有当初那种兴奋与期待,他们说,年味少了。我说,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味少了。 政治家加里宁说过:“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文化,虽然不是有形的,但它却发挥着空气般的作用。如果我们没有了文化,我们便无法生存。 科技的惊人发展,似乎正将我们推入深渊。这个深渊,掩埋了我们的年味,掩埋了传统,掩埋了文明的积淀,夸张地说,它甚至会掩埋失去最后一丝文化气息的我们。机器、网络、人工智能……一连串的生硬词语,正逐渐侵蚀着我们宝贵的一点温馨,一点文化味,也许“消失”是科技发展的一个不可否认的代名词。文化味在这个时代,被毫不留情地冲淡、消耗、殆尽。人们不禁发问:为什么现在生活改善了,技术先进了,过年反而比以前无趣了呢? 依愚见,人们找不回当初的年味,社会文化味的慢慢散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本心,物质的日益丰富,与贫乏得可怜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文革”时期,季羡林老先生被造反派安排在宿舍门口打铃。季老没有抱怨,反而感觉是上天的恩赐。原来,季老在偷闲时便会琢磨翻译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工作。在那个被称为疯狂的年代,季老就这样度过那段时光。那段时光,充盈着文化的魅力,简单地说,就是充满了文化味。 为什么季老可以做到呢?正是因为季老的内心没有一丝杂念,他唯一的心愿便是为文化的传播奉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的力量,希望国民能在文化的熏陶中前进,这便是季老的本心。 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导致了精神文化需求的长期缺乏,加剧了文化味的一点点消失。央视记者柴静曾说过:“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以来都为国人所自豪,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扇了我们自己一巴掌。现实就是,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正在被时代淹没。我们的社会将往哪里去,无人知晓,但却令人担忧。 何时,我们才能找回这种文化味呢?